新国标GB/T 18445-2025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》解读:防水材料

导语

近日,国标委发布了GB/T 18445—2025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》,该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防水材料 。GB 18445自2012年发布实施以来,已沿用超10年;此次修订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 、同济大学牵头,国检苏州公司、东方雨虹、北新防水、科顺、宏源等企业参与。新版标准在术语定义、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,旨在提升产品质量与检测规范性,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本文将对GB/T 18445-2025《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》(以下简称“2025版标准”)进行深度解读防水材料 。从标准演进背景、核心修订内容、关键技术指标调整及行业应用影响四个维度展开,助力各位更好理解新规要义。

标准基本信息和发布背景

1.关键时间节点

发布日期:2025年6月30日(国标发布公告[2025]14号)

实施日期:2026年1月1日

替代关系:全面替代GB 18445-2012版标准(2012版发布于2012年12月31日,实施于2013年11月1日)防水材料

2.修订动因与行业需求

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(Cementitious Capillary Crystalline Waterproofing Materials, CCCW)是一类通过活性化学物质在混凝土毛细孔中生成不溶性晶体,实现自修复防水的刚性材料防水材料 。随着建筑工程向超长设计寿命(≥100年)、高耐久性和绿低碳方向演进,2012版标准逐渐显露三方面不足:

环保短板:旧版未限制物质(如可溶性重金属、甲醛);

性能缺口:对材料长期抗渗性(如二次抗渗压力)和耐环境老化指标不足;

应用模糊:缺乏对复合活性物质、纳米改性材料的分类与评价方法防水材料

2025版修订工作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导,联合同济大学材料学院、中国建材检验认证中心等机构,历时三年完成验证与论证防水材料

2

核心修订内容解读

1. 分类体系的科学化重构

新增功能型子类:在原有防水涂料(代号C)和防水剂(代号A)基础上防水材料 ,按功能细分为:

通用型(G型):满足基本抗渗要求;

增强型(E型):要求56天二次抗渗压力≥1.2MPa(原标准为0.8MPa);

快速修复型(R型):新增24小时抗渗压力指标(≥0.6MPa)防水材料

明确活性物质范畴:首次界定“活性化学物质”包括碱金属硅酸盐、有机硅烷等8类物质,禁用含甲醛、亚硝酸盐的配方防水材料

2. 关键技术指标的提升

新标准在延续28天抗渗压力、粘结强度等基础指标外防水材料 ,重点强化以下三类性能:

长期抗渗性:

测试项目

GB 18445-2012要求

GB/T 18445-2025要求

第二次抗渗压力

≥0.8 MPa (56天)

≥1.0 MPa (通用型)

≥1.2 MPa (增强型)

抗渗压力保持率

未规定

≥85% (90天盐蚀后)

环保与安全性能:

新增TVOC释放量≤0.5 mg/m³(72小时检测);

生物要求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

防水材料

施工适配性:

防水涂料施工时间从“20min无障碍”调整为“40min保持流平性”;

增列“低温施工性”(5℃环境)测试方法防水材料

3. 试验方法的严谨性升级

去除涂层抗渗性测试:

旧版仅要求28天测试,新版增加56天、90天两个时间节点,更真实反映材料渗透结晶持续性防水材料

新增裂缝自修复试验:

规定0.3mm宽裂缝在28天内的自闭合率需≥70%(增强型≥90%)防水材料

3

与GB 18445-2012的主要差异对照

下表概述新旧两版核心差异:

差异维度GB 18445-2012GB/T 18445-2025分类体系仅分涂料(C)和防水剂(A)

增加G/E/R功能子类

抗渗性能测试周期28天+56天

增加90天长期验证

环保要求限氯离子(≤0.1%)

增加TVOC、生物、无甲醛

施工性能20min施工性

40min施工性+低温适应性

混凝土兼容性未规定

要求与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适配性试验

4

技术指标深度解析:为何2025版更契合当代工程防水材料

1. 从“抗渗”到“自修复”的定位跃迁

新标准通过裂缝自修复率、二次抗渗压力提升值等指标,引导材料从“被动防水”转向“主动修复”防水材料 。例如:

某工程应用增强型材料后,混凝土裂缝在潮湿环境中实现自愈合,降低维护成本40%以上防水材料

2. 全生命周期环保管控

新增TVOC释放、可溶性重金属迁移量要求(如铅≤5mg/kg、镉≤0.5mg/kg),推动材料满足绿建筑三星认证需求防水材料

3. 适配混凝土结构

针对高掺量粉煤灰/矿渣混凝土,新版要求测试防水剂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,避免因水化延迟导致结晶失效防水材料

5

实施与应用建议

企业过渡期策略(2025年6月-2026年1月)

配方调整:淘汰含甲醛催化剂防水材料 ,替换为硅烷-硅氧烷复合体系;

检测能力建设:增配TVOC检测仪、裂缝显微观测设备防水材料

工程设计选型指引

工程场景

推荐类型

关键指标参考

地下综合管廊

增强型(E)

二次抗渗≥1.2MPa防水材料 ,自修复≥90%

民用建筑地下室

通用型(G)

二次抗渗≥1.0MPa

应急修补工程

快速修复型(R)

24h抗渗≥0.6MPa

检测关注重点

送样要求:需同时提供基准混凝土试块与涂层试块;

失效判据:自修复率未达标但抗渗合格者,仅可降级为通用型6防水材料

6

结语

GB/T 18445-2025不仅是技术指标的提升,更代表了刚性防水材料从“防漏”到“自愈”、从“性能达标”到“全周期友好”的理念跃迁防水材料 。其实施将加速淘汰高污染添加剂,推动纳米改性、生物基活性物质等创新技术产业化。望各位同仁深研标准精髓,共同推进建筑防水工程的高质量发展!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xmijfs.cn/post/108.html

厦门市建宁防水材料有限公司